这种治理结构中的力量失衡使得IMF易于被少数成员国所掌控,过度体现后者的政策立场和倾向。
当解释权发生冲突时,对由国会还是专门机构裁决,仍然有分歧。第六,金融机构内部要建立起完善的风险管理体制,以保持稳健和安全运行。
规范民间金融和影子银行,必须完善制度供给,将各种可能引致系统性风险的现象和行为纳入监控视野,以防患于未然。外部监管应致力于在金融机构之间建立公平、公开、公正的市场竞争环境,强化外部监管对经营者的约束。利益集团与分散的消费者相比更有能力左右监管者的行为,监管机构在某种程度上是为了满足利益集团对管制的需要。[14]张喆、鲁政委:《美国金融监管改革法案及其影响》,载《金融发展评论》2010年第7期,第54页;沈建光:《关于美国金融监管改革法的一些思考》,载《金融发展评论》2010年第9期,第44页。20世纪70年代,美国经济陷入了滞胀的困境,政府决定放弃长期奉行的凯恩斯主义,取而代之的是新自由主义的兴起。
3.美联储内部设立消费者金融保护局,对零售业务进行严格的监督,目的是使消费者得到及时、完整、准确的信息,避免因掠夺性条款及不公平、欺骗性金融交易而受到损害。(3)应有充分的系统来监测对于确立的政策和程序的执行情况。因此,西方各国正致力于加强国际银行联合监管,如巴塞尔银行监管委员会通过的巴塞尔协议统一了国际银行的资本定义与资本率标准。
(二)金融监管更加注重风险性监管和对创新业务的监管世界各国金融监管当局的监管重点已发生两个转变:第一,从注重合规性监管向合规性监管和风险性监管并重转变。格林斯潘的著名观点是由市场监管比由政府监管更为有效,金融衍生产品最佳的监管者是市场参与者们自己,而不是政府的机构和法规。随着金融市场的快速发展,跨金融行业的创新产品不断涌现,传统金融领域及金融产品间的界限日渐模糊。20世纪30年代初发生的金融大危机几乎摧毁了整个资本主义经济体系,80年代发生的拉美国家的金融危机致使拉美国家经济到了破产的边缘,而90年代末发生的东南亚金融危机,使亚洲国家经济遭受巨大损失。
金融危机在影响金融市场发展的同时,也催生和促进着金融监管的发展与不断完善。1986年,挪威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对银行、证券、保险统一进行监管的监管机构。
简化监管框架、减少监管机构数量后市场投资者及参与主体更容易理解监管要求。中国人民银行的主要职责是通过货币政策进行宏观调控,而不是具体监管。在欧美一些比较大的金融机构中风险管理是比较健全的,它们采用各种风险管理模型对不同类型资产的信用风险、市场风险与操作风险进行评估,这确实大大提高了银行的稳定性。在大多数国家,金融监管体制初设时所面临的市场格局随着金融市场的发展已经不复存在。
金融市场发展不仅需要自身调节,而且需要严格的、适度的政府监管。近些年来,迈向金融统一监管的国家数目迅速增加。四、国际金融危机与国际金融监管体系改革对中国的启示国际金融监管体系改革,以及各国金融监管体系改革的实践,尤其是危机后美国金融监管体系的改革,对进一步改革与完善中国金融监管体系具有重要的启示和借鉴意义(王胜邦,2010)。(三)金融并购和混业经营对金融监管提出了新的要求20世纪90年代以来,国际金融业并购事件层出不穷,金融业的并购浪潮对传统的监管方式提出了新的挑战。
第三,金融集团(最初以金融控股公司的形式)的出现和发展壮大也对现存的分业监管模式提出了有力挑战,使得分业监管更难以操作。要想提高监管效率,应当有一个健全和完善的金融监管体系。
【参考文献】[1]曹凤岐,2009.改革与完善中国金融监管体系[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科版),(4):57-66.[2]曹凤岐,2008.货币金融管理学[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3]曹凤岐,2011.美国经验与中国金融监管体系改革[J].国际金融,(1):7-12.[4]胡晓红,2009.金融监管国际合作的法制现状及其完善[J].法学,(5):124-133.[5]祁斌,2006.各国金融监管体系报告[J].当代金融家,(10).[6]王胜邦,2010.国际金融监管改革的进展与启示[J].银行家,(12):60-63. 进入专题: 金融国际化 金融危机 金融监管 。同时,为了在全球市场保持竞争力,一些金融机构通过并购本国或外国的其他机构,逐渐发展成为跨国金融集团,使得金融市场全球一体化的趋势更加明显。
统一监管的主要潜在优势包括:金融监管的规模经济效应(尤其是对中小国家的金融市场)。一、金融国际化与金融监管体系改革金融监管主要指金融主管当局对金融机构和金融市场实施全面的管理、经常性的检查与监督,并以此促使金融机构合法稳健地经营,促使金融市场健康发展,维护金融稳定。再者,金融业的兼并逐渐冲淡了银行业和证券、保险的界限,无疑加大了监管难度。这就是所谓的太大而不能倒。有一项调查表明,截至2002年年底,全球范围内,至少有46个国家已采取了统一监管模式,它们或是建立起了一个监管整个金融领域的统一的监管机构,或者是将三大金融行业中的两个以上(比如银行与保险,银行与证券或者是证券与保险)的监管权力集中到一个监管机构(祁斌,2006)。此外,还需要完善与金融监管体系改革相配套的若干制度和措施,如强化金融机构内控制度,加强金融自律组织建设,完善金融机构评估制度,建立存款保险制度等,同时还应加强国际金融监管合作(胡晓红,2009)。
各种国际性监管组织也纷纷成立,并保持着合作与交流,由此各国对跨国银行的监管趋于统一和规范,已成为金融国际化的另一种表现。这一切使金融系统的脆弱性和风险性日益增大。
统一监管有助于降低金融机构的监管成本。网上银行经营成本低,并且依靠网络技术突破了传统的地理边界,可以在全球范围内多领域、跨国界进行低成本扩张。
其中,金融监管的规模经济效应以及金融机构混业经营带来的监管需求是目前统一监管日渐普遍的重要原因。一国的银行或金融市场发生问题会传染和影响其他国家的金融市场、金融机构甚至整个金融体系,例如,20世纪90年代末发生的东南亚金融危机和近期发生的由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席卷全球的金融危机就是很好的证明。
具体而言,以金融衍生工具为主要代表的金融创新作为资产价格、利率、汇率及金融市场反复易变性的产物,它反过来又进一步加剧资产价格和金融市场的易变性,由此产生的风险也越来越多,加大了金融监管的难度。因此,金融监管也变得越来越重要,金融监管国际化是一个发展趋势。在此形势下,各国金融监管体系需做出相应改变。二、金融危机与金融监管体系改革金融危机改变着国际金融秩序,使国际金融监管面临前所未有的严峻挑战与考验。
始于2008年的全球金融危机对国际金融监管体系提出了前所未有的新挑战,在危机的放大效应中我们看到面对金融国际化、金融创新的不断发展,混业经营趋势的深入,现有的金融监管体系暴露出明显的漏洞,已无法适应新形势的要求。同时,金融市场的波动更加频繁,杠杆投资和衍生产品的风险也大为增加,竞争压力和追求高回报使投资者和金融机构的冒险意识上升。
(二)金融创新加大了金融监管的难度由于金融自由化,金融创新和全球金融一体化的进程,国际资金的结构和流向、投资品种及方式发生了重大变化,科学技术和通讯的进步,为金融投资创造了更加广泛的活动空间和崭新的运行形式。另外,一些已经建立部分统一监管体制的国家(如墨西哥和南非)则在考虑是否应当提高统一监管程度,建立类似英国FSA的统一监管体制。
统一监管是对金融机构混业经营的适应。此后,许多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都建立了不同形式、不同程度的统一监管体制,最新的例子包括爱沙尼亚、德国、爱尔兰和马耳他。
与金融自由化进程相比,原有监管原则对于新兴市场的监管效果是很有限的,20世纪80年代以来,拉丁美洲、东南亚、东欧和非洲许多发展中国家和地区发生的金融危机就很好地说明了这一点。三是更加注重功能监管与事前监管。(三)必须注重保护投资者的合法权益华尔街老板们的贪婪与疯狂,最终引发了全球金融危机,致使无数的投资者造成损失。为了逃避金融管制,规避和分散金融风险,金融机构通过各种金融创新工具和业务把风险转移给愿意承担的一方。
中国金融监管当局主要是直接对金融机构进行监管,包括对违法违规的机构处罚,但对投资者的保护则很不够。另一方面,由于国际资本在各国金融市场自由流动,各金融市场之间的相互依赖性不断增加,各种金融风险同样可以通过国际传递,对全球金融市场形成巨大的冲击。
三、金融监管体系发展与改革的趋势(一)金融监管国际化趋势随着不断加深的金融国际化,金融机构及其业务活动跨越了国界的局限,在这种背景下,客观上需要将各国独特的监管法规和惯例纳入一个统一的国际框架之中,金融监管法制逐渐走向国际化。首先,银行业的兼并加强了银行业集中程度,一方面可以提高抗风险能力,另一方面也容易因为风险管理不当而积重难返。
1997年,世界金融中心之一的英国也建立了统一的金融监管机构——英国金融服务局(FSA),成为世界主要金融市场采取统一监管模式的先锋。(四)网络信息革命对传统监管方式提出了挑战随着电脑、网络、电子商务等技术的迅猛发展,网络银行在各国得到迅速发展。
本文由隔壁老李于2022-12-21发表在极致时空,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本文链接:http://uel1e.onlinekreditetestsiegergerade.org/59868/7179.html
有话要说...